一张蓝图引领殡葬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2020-03-03 09:09:03

文件名称:一张蓝图引领殡葬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文件编号:

发布时间:

实施时间:

作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山东省威海市坚持规划先行、建管结合的工作理念,近年来投入700余万元,推进市、县两级殡葬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引领殡葬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县级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已全部完成,市级规划基本成果正提交市政府审批。

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确保规划编制有序高效

加强领导,明确任务。为解决好规划编制过程中地类调整、用地指标等问题,威海市专门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区(市)参照市级设置全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上下联动,统筹解决。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由民政部门会同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按照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完成本区域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布局。先后召开三次全市专题会议,通报各区(市)规划进度,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确保规划编制按时有序高质量推进。

分头推进,高标准规划。考虑到各区(市)民情、习俗、地类等方面的差异,确立“县级因地制宜、分头编制,市级统筹兼顾、一体布局”的规划思路。各区(市)根据各自实际,充分利用历史形成的墓葬点以及荒山荒地、贫瘠地,对本辖区内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编制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市级对县级规划进行整合归纳、完善协调,统筹考虑殡仪馆、经营性公墓、烈士陵园及宗教墓地的布局,实现多规合一,编制全市殡葬设施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成果统一规范、务实有效,为殡葬设施选址建设提供依据。

公开招标,专业编制。鉴于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及专业性,根据有关规定,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威海市、县两级均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本区域殡葬设施建设规划。市级按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投入65万元聘请具有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设计单位和资深城市规划专业人员承担编制任务,保证了规划成果的专业性、务实性、可操作性。

通盘考虑、精心设计

确保规划质量可靠过硬

坚持问题导向,逐一摸清墓地底数。采用无人机、卫星定位等手段,对全市所有墓地现状逐一排查统计,标明公墓权属、分布、数量、占地面积等基本情况,并登记造册,形成80/97坐标CAD文件、报告、公墓现状影像等成果,准确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聘请专业测绘机构,逐个测量墓地经纬度及覆盖面积,制作电子地图,实现了对全市现有4012个公益性公墓的数字化采集、信息化管理。

坚持目标引领,充分预留发展空间。在掌握全市公墓底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丧葬传统习俗、城市特色以及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各类专项规划和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对全市丧葬需求、公墓设施规模、各类葬式比例等进行评估预测、综合测算,以20年为一个使用周期,注重归并整合原有墓地,充分预留发展空间,科学制订全市殡葬设施建设规划。

坚持近期、远期结合,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为处理好长期指导与近期实施的关系,市、县两级规划全部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2019年主要完善区(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公益性公墓体系,每个区(市)至少建设一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至少建设一处镇级集中型公益性公墓,每个镇(街道)全部建立公益性树葬区,对计划保留的公墓进行生态节地化改造,计划搬迁的公墓在镇(街道)级公益性公墓建好后先闭园,再逐步搬迁。新增安葬需求以镇(街道)级公益性公墓安置为主,村(居)级公益性公墓作为补充。扩大树葬、花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规模,落实各类节地生态葬式奖补政策,引导群众树立文明丧葬习俗。远期规划将逐步形成区(市)、镇(街道)两级公益性公墓体系,区(市)、镇(街道)级公益性公墓建设较为完善,能够满足群众殡葬需求。保留的村(居)级公益性公墓封存管理,不再新增,规划期末逐步搬迁。

依法编制、规范操作

确保规划施行权威有效

争取各方支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争取民政部、省民政厅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主动与规划、林业、国土等部门沟通协调。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完善,以文字及图纸的形式形成公墓建设规划成果。

公开征求意见。联合规划设计机构深入镇(街道)、村(居)调研,收集有关部门和群众对公墓建设布局的意见。组织召开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参加的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工作调度会议,就各辖区公墓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发展等进行深入研讨,不断修改完善本区域规划布局。

严格报批程序。各区(市)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初步成果后,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或相关会议,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规划成果,形成最终意见,报请本级政府审批。(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供稿)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3.3)